
我院专家出席2025年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国际论坛(IRCS)暨第一届老视矫正MDT管理国际高峰论坛
- 2025-09-05
本次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5)上,眼视光学组亮点纷呈,首次增设“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视光诊所标准建设版块,标志着领域从“疾病诊疗”向“系统性视觉健康服务”的模式升级。眼视光学组副组长张丰菊教授围绕大会“凝聚与创新”的核心特色,结合学组发展实践、前沿成果与未来规划,接受了专访,为眼视光领域发展勾勒清晰路径。
张丰菊教授表示,本次大会涵盖人工智能、生物材料与手术技术等前沿交叉领域,有望为眼病治疗开辟全新诊疗思路,其“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定位尤为关键——专家们将分享大量基础实验研究与真实世界研究,实现“从临床提问题、以科研解难题”的闭环。同时,大会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在吸收国际前沿技术的同时,探索适配国人体质的“中国方案”,对日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我对本次眼科学术大会‘凝聚与创新’的特点充满期待。”张丰菊教授期待大会成为引领方向、激发合作的“思想灯塔”,推动眼视光领域资源整合与创新突破。
就本次大会学组的新的内容、新成就,张丰菊教授介绍道:在学术前沿层面,学组实现了多维度的突破。基础和临床近视研究将涵盖从早期预警、干预、控制到预防的完整路径,为综合管理提供新策略;屈光手术领域将聚焦老视矫正策略、针对高度近视提升视觉质量新技术及生物力学等热点话题;功能性眼病领域将深度探讨近视与斜视、角膜接触眼镜对角膜上皮结构影响等问题;针对儿童近视防控领域的接触镜及药物则注重个性化安全管理使用和关注其对眼表、视觉质量的长期影响;同时,学组还将与大家分享讨论人工智能以及医工结合的新技术如何推动眼病机制探索和诊疗模式的革新。
眼视光学组最突出的特色是“临床与科研并重”,张丰菊教授继续介绍道:过去一年,学组在基础研究、临床转化与规范制定上成果丰硕。工作与国际同步,部分领域实现国际领跑。
基础研究方面,瞿佳教授团队在顶刊连续发文,揭示了“巩膜缺氧”是近视发生的关键,并进一步提出“巩膜糖酵解促进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从而导致近视”的具体机制。吕帆教授团队则创新性提出“视网膜成像扰动”可能是功能性镜片控制近视的关键,打破了离焦作为近视防控唯一理论的局面。在积累了大量国际前沿性研究成果后,去年张丰菊教授团队“用于近视防控的折叠式巩膜交联装置和巩膜交联设备”专利顺利转化,标志巩膜交联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控制和治疗高度近视的前沿探索技术。而《微创巩膜交联治疗高度近视的研究》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将继续深入研究为巩膜交联技术的临床应用做铺垫。
临床上,眼视光学组的共识指南体系日趋完善。2024年王雁教授领衔制订的国际首部《微创小切口透镜取出手术循证指南》在眼科顶刊Ophthalmology发布,扩大了学组在屈光手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预示着眼视光学组在国际上逐步成为“领跑者”。学组最新发布的《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老视临床个性化诊疗专家共识(2025)》等,全方位规范了诊疗流程。同时,杨智宽教授、杨晓教授团队的多项大型临床研究发表于《Ophthalmology》《JAMA》等顶级期刊,为全球近视管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人才培养上,学组不局限于技术传授,致力于塑造适配时代需求的“多边形战士”。核心围绕“临床科学家”模式展开:要求人才兼具“执着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与“责任心、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既精于临床诊疗,又善于从临床问题中凝练科学假设,运用前沿科研方法验证。通过让青年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与临床实践,在实战中历练成长,最终培育出“懂临床、会科研、专眼科、善创新”的复合型眼科专业人才。
(△张丰菊教授在大会上发言)
张丰菊教授强调,创新是眼科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国眼科医生要在国际舞台实现从“参与者”到“主导者”的转变,需重点突破三大方向:从“做题者”到“命题者”,依托中国庞大临床资源,发起病理性近视等领域的独特研究,提供国际前沿的临床观察与思考;输出“中国标准”,将中国临床指南(如近视管理规范)与大规模研究成果(如近视普查“浙江模式”)转化为全球遵循的规范;推动跨界融合,结合人工智能、光电技术等领域研发原创设备,实现治疗手段创新与转化,以解决全球眼健康问题的硬实力赢得国际话语权。
对于学组未来,张丰菊教授提出两大核心期待:一是聚焦跨学科联合矫正方案,实现“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到40岁以上人群老视管理矫正方案探索,打造覆盖全民、贯穿一生的眼健康守护生态;二是率先构建中国人眼健康大数据库,推动诊疗模式从“千人一面”迈向“千人千面”,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化的个体化防治方案,推动“精准眼健康”的落地。
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九次眼科学术大会(CCOS 2025)大会快讯